花钱就能“洗白”不良征信记录?多方发力戳穿“征信修复”骗局
发布:2022-02-14 14:32:07 来源:四川新闻网 浏览:181
一纸信用报告,关系着每个人和企业的金融生活,一旦出现不良记录就可能产生房贷等贷款通不过、个人或企业信誉受损等负面影响。因此,部分信息主体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,一些不法分子趁机以“征信修复、洗白、铲单”“异议投诉咨询、代理”为名招揽生意,收取高额服务费。花钱就能“洗白”不良征信记录?业内人士表示,征信领域不存在“征信修复”的说法,所有声称合法的、商业的、收费的“征信修复”都是骗局。不仅涉嫌触犯法律,更破坏了社会信用体系。(新华社)
众所周知,个人征信报告是记录个人信用信息的一种报告形式,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,信贷信息、非银行信息,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贷款、申请信用卡、升学就业、高消费等多个领域。这些信息将影响到个人在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,比如办理个人房贷时,银行都需要看征信报告,如果信用状况好的可能得到优惠,而有过逾期记录的可能就要提价,甚至是无法获得贷款。可以说,个人征信报告是一张个人的“经济身份证”。
而随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及金融体系不断完善,金融服务日益发展,征信信息及信用数据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凸显。正因为个人征信的重要性,让一些人看到了其中的“商机”。在大数据时代,部分机构或个人在商业利益驱使下,利用银行与征信报告主体的信息差,混淆征信异议、信用修复概念,以“征信洗白”“征信修复”为噱头,形成一条集征信修复培训、加盟代理、个人信息售卖于一体的灰色产业链。
但根据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规定,征信机构应当采取合理措施,保障其提供信息的准确性,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,都无权随意更改、删除信用报告中正确展示的信用信息。由于征信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,其结果具有不可篡改和权威性。同时,征信系统不存在“征信修复”的概念,网络上关于个人征信可以进行修复的说法属于虚假宣传,实质是故意混淆了其与征信异议的区别,让信息主体误以为可以随意更改或删除征信信息。可见,“征信修复”并非那么简单、那么容易。
“征信修复”骗局严重损害了社会信用体系。因此,笔者以为,要戳穿“征信修复”骗局,还需“多方发力”。首先,银行要“发力”。银行作为个人征信报告的主体单位,应积极承担起公民个人信息防范的主体责任,不妨通过多渠道、多途径开展大力宣传的方式,让广大公民知晓“征信修复”是一件严肃的事情,并非“想修复就能修复”,从而帮助公民辨别是非,不会轻易被“征信修复”骗局设套。其次,法律要“发力”。相关法律部门应对“征信修复”骗局采取“零容忍”的态度,发现一起查处一起,不妨通过“高额罚单”、列入“黑名单”,甚至追究“刑责”等处罚机制,对其进行严厉打击。其三,公民要“发力”。公民一旦涉及个人征信问题,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征信修复机构,如果对信用记录有异议,可以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提出。而一旦遭遇“征信修复”骗局,公民应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,以维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,切忌“吃哑巴亏”,助长其嚣张气焰。
当然,更为重要的是,公民要养成合理借贷、量入为出的良好习惯,不要过度借贷、盲目借贷,要珍惜和维护个人信用记录,守护好个人征信这张“经济身份证”。
声明:文章来源于互联网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QQ:1503316566
暂无评论!